荣格之道读后感

时间:2024-05-17 07:30:18
荣格之道读后感

荣格之道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荣格之道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xx年,我在书店闲逛时,发现了一本名为《荣格之道》的书映入眼帘。书名似乎有一种魔力吸引着我。5分钟之后,我毫不犹疑地掏钱把它买回了家。

戴维·罗森说:“当我第一次读《老子》的时候,我感觉他是在对我说话”。当年我读到这句话时,内心被深深震撼,这种感受至今仍记忆犹新。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人、地球另一端的异族学者,以及当时我个人的心灵,竟和谐而奇妙地产生了共鸣。

正如《荣格之道》一书的副标题——“整合之路”所暗示的,荣格在西方和东方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荣格心理学与道家思想具有惊人的一致性。该书分为六章,每一章都“围绕着荣格生命和生活发展阶段的某一特殊危机展开”。在每一章中,对于所面临危机的解决,“都联系到了荣格心理学的发展和道家思想的原则”。第一章将荣格心理学中的自性概念与道之间进行了比较,并揭示了意识自我从自性与道中出现的过程;第二章对人格、面具、阴影以及与此有关的道家思想原则进行了讨论;第三章讨论了道家以及荣格理论中的宽容性原则;第四章讨论的是,当荣格和弗洛伊德决裂之后,荣格陷入了深度的抑郁以及集体无意识的深渊,他正式将道家的核心概念——对立双方的整合与和谐引入到自己的心理学之中,经历了真正自我的重生;第五章描述了荣格晚年整合自己心灵的更为谨慎的努力,将阿尼玛的概念与道家的“阴”,以及“自性”与“道”作了对比分析;第六章回顾了荣格回归整合的永恒之路,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荣格实践着道家的德性,他认识到惟有通过自然无为,放弃意识自我的固着,才能返归完全整合的自性,也即那伟大而永恒之路——“道”。

书中经常性地引用《老子》或《庄子》里的语句,比较荣格心理学概念的异同,从不同的侧面来加深对“道(自性)”的理解。有些初看起来晦涩难懂的荣格心理学名词,经过老子和庄子的另一种方式的解读之后,变得容易理解和平易近人起来。

“道不远人,远人者非道”。这种古今中外对人类心灵进行探索的伟大的先驱和研究者们,各自独立地基于自身的观察和实践,对于人类心灵的基本方面得出了极为类似的结论,无论其结论让外行看起来是觉得多么地诡异晦涩,这才是真正的基于观察和实践的科学,比把通过在实验室里得到的小鸡、老鼠和狗的`心理行为反应推论到人类身上的方式来得更为科学,也比无视基本常识,拍脑袋凭空构建出某种理论模型,再依此人为设计出精巧繁复的实验以证明之的方式更加科学。实验室中构建出来的心理学只不过是人为搭建的纤细精巧的想象力玩具,与人类心灵的实相相距甚远。

弗洛伊德和荣格等人的伟大即在于此,中国文化的伟大也即在于此。中国文化是一个从起始时就与迷信绝缘的,根植于人性的伟大文化。中国人很早就用人心的体察代替了愚昧盲信的鬼神崇拜。道家思想中对心性整合的重视,与荣格不谋而合。(陈羿江)

《荣格之道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